第三國「過冷河」 中美經濟難脫鈎
2024年4月8日

很多人猜測,會不會根本中美貿易如常,甚至更勝以前。只不過是為求「政治正確」以及迴避關稅,兩國減少「直接貿易」,改為經第三方轉口。換句話講,就是中國產品,出口到第三國家「過冷河」,然後再出口至美國。美國買的,依然是中國貨。以上說法只是猜測,但若細心研究各國的進出口數據,似乎種種證據也支持以上說法。

撰文:李聲揚

筆者早前在《信報》發表了文章,題為《制裁?俄羅斯話未驚過!》。俄烏戰爭爆發初期,西方就已經祭出各樣金融和貿易制裁禁運,希望能打擊俄羅斯經濟,令俄羅斯快快屈服。制裁起初頗見成效,但俄羅斯經濟韌力驚人。俄羅斯經濟不單沒有崩潰,規模更比開戰前大,去年和今年的經濟增長,應該會比G7所有國家都快。


中國當然也在看。筆者不愛危言聳聽,本文不討論台海短期開戰的可能性。不過,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經濟戰,卻是已經開打。適逢今年是美國大選年,看來特朗普回朝的機會頗高。特朗普在2018年率先大加關稅,向中國發動貿易戰,然後拜登政府亦保持大部分關稅。既然關稅仍在,特朗普只好像玩撲克一樣,再將注碼叫高。特朗普聲言,若他回朝,將會把對中國貨品的關稅,由現在的25%,大幅調升至60%(不過讀者可以思考一下:為何當年他不去做?)


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,轉眼已經6年。中國的出口有沒有受重創?好像沒有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,表面好像下跌很多,但真的代表中美貿易脫鈎嗎?種種證據顯示,中美之間的經濟連結,不但沒有越走越遠,而是更加緊密!

筆者相信,即使特朗普上台,中美經濟依然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難以脫鈎。對美國而言,要離棄中國,代價太大。簡單來說,中美經貿關係,只是變得更加間接,更加隱蔽,但卻很可能比以前更密切。很多中美經貿來往,只是經過了第三方國家「過冷河」。

貿易必然互惠互利

雖然美國政客常常聲稱貿易夥伴損害自身利益,搶走美國人飯碗。但經濟學101告訴大家,貿易乃是自發行為。何來有人可以強迫美國跟誰做生意?兩國貿易,必然是互惠互利。正因如此,全球經濟「一哥」「二哥」,當中涉及太多利益,實在難以脫離彼此。

除了貿易戰外,近年西方國家不直接說「脫鈎」,但也在說供應鏈「去風險化」,希望減低依賴中國。這些舉動,部分可能是配合美國,但也有部分是為了自保,未必完全是「敵對行為」。

即使是「中立」的國家,夾在中美之間,也要衡量中美關係再惡化的風險。而中國近年部分政策對外地企業(甚至本地企業也是)不太友善,也是事實。其他國家的確有理由擔心若中美衝突升級,現在集中在中國的供應鏈是否「安全」。於是部分企業撤出中國。即使沒有撤出的,也可能選擇在其他國家開設新廠房。而從數字來看,美國和其盟友,好像減少了由中國的進口,改為由其他較「友善」的國家進口。

例如早前有單相當「吸睛」的新聞,提到去年美國進口最大來源地是墨西哥,取代了中國,是近20年來首次。政客大肆宣傳去風險化成功。可是,這是事實嗎?到底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,是什麼東西?為何墨西哥忽然可以有大量出口?

我們看看美國媒體經常引用的數字:中國貨現在佔美國進口總值約14%,較貿易戰前的21%明顯大跌。這不是脫鈎,是什麼?

首先留意,中美兩國分別報告的「中美貿易」數字,並不吻合。按照美國的數字,近4年間,美國由中國進口的金額已經下跌,中國佔美國進口的百分比更是大跌。但根據中國的數字,中國同期對美國出口,金額仍有增長。

坊間當然會認為中國數據「造假」,刻意粉飾太平,誇大對美國出口的數字。可是,在貿易戰之前,情況卻相反:中國滙報出口美國的數字,明顯低於美國滙報的數字。

為何有如此差別?答案……

——節錄自4月號《香港陷負財富漩渦》